近期,不少上市車企的一季度財報都已出爐。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跨國車企中,特斯拉、寶馬、奔馳等實現了營收和凈利的增長;國內乘用車企中,比亞迪、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力帆科技等一季度營收和凈利實現雙增;國內商用車企中,僅金龍汽車和中通客車實現了營收、凈利的雙增長,但中通客車一季度凈利潤仍有3528.7萬元的虧損。
產業鏈企業中,不少鋰電池企業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現象。以“寧王”寧德時代為例,其在今年一季度的營收為486.8億元,同比增長153.97%,但歸母凈利潤則同比下降23.62%至14.9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4月以后,國內車市受疫情影響遭遇了“倒春寒”。根據乘聯會最新數據,4月國內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為104.2萬輛,同比下降35.5%,環比下降34%,同比與環比增速均處于當月歷史最低值。
乘聯會方面表示,受疫情影響進口零部件短缺,涉及長三角地區的國產零部件體系供應商無法及時供貨,有的甚至完全停工、停運,加之物流效率降低和運輸時長不可控,導致生產不暢問題突出。4月上海地區五家主力車企生產量環比3月下降75%,長春地區合資主力車企生產量下降54%,其他地區總體產量下降38%,上海地區零部件體系的全國輻射效應凸顯。
在此背景下,車企最新公布的4月銷量數據也不容樂觀。記者統計發現,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安汽車、長城汽車等車企4月銷量均出現高兩位數同比和環比跌幅,十余家車企今年4月銷量環比3月出現下跌,僅比亞迪在4月實現了銷量的同比和環比雙增長。
車企一季報“冰火兩重天”
2022年第一季度,受上游原材料價格走高、疫情下供應鏈緊張和下游消費需求收緊等多重因素影響,汽車行業整體承壓,但也有不少企業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跨國車企中,特斯拉表現亮眼,一季度約31萬輛的新車交付量支撐其實現總營收187.56億美元、凈利潤37.3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81%和255%。
德系三強“BBA”的表現也相對強勢。其中,得益于華晨寶馬的并表,寶馬集團營收同比增長16.3%至311.42億歐元,凈利潤增至101.85億歐元,而去年同期僅為28.33億歐元!皩汃R對在華合資企業的全面整合,提振了集團一季度的營收和利潤。自2月中旬以來,華晨寶馬為集團貢獻了32.87億歐元的營收!睂汃R集團方面稱。
奔馳和奧迪一季度營收分別為348.58億歐元和142.82億歐元,均實現同比正增長。同時,奔馳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為52.29億歐元,同比增長11%,超過分析師平均預期的47.7億歐元;而奧迪一季度的營業利潤則同比大漲147%至34.68億歐元,創歷史新高。
此外,大眾汽車今年一季度實現銷售收入627億歐元,與去年基本持平;現代汽車實現銷售額30.3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582.8億元),同比增長10.6%。營業利潤為1.9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1.7億元),環比增長26.1%,同比增長16.4%;沃爾沃、通用汽車、Stellantis也實現了營收的正增長,其中Stellantis一季度營收為415億歐元,同比增長12%。
制圖:每經記者 裴健如
國內車企中,比亞迪、廣汽集團、長安汽車、力帆科技等在今年一季度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雙增長。其中,比亞迪一季度營收為668.25億元,同比增長63.02%;凈利潤為8.08億元,同比增長240.59%。對于業績的增長,比亞迪方面稱,2022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行業總體延續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公司新能源汽車銷量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市場占有率持續攀升,同比實現迅猛增長,帶動盈利大幅改善,并一定程度上對沖了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盈利壓力。
根據官方披露數據,今年1~3月,比亞迪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約28.63萬輛,同比增長422.97%。
長安汽車一季度表現也頗為搶眼,其凈利潤約45.36億元,同比增長431.45%,已超過2021全年。不過,長安汽車一季度凈利潤中有21.3億元來自長安汽車出讓子公司阿維塔科技公司部分股權所得,扣除該部分收入及其他非經常性損益后,長安汽車扣非凈利潤為22.7億元,仍有215.24%的同比增長。
長安汽車總會計師張德勇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業績的增長主要受益于產品結構的不斷優化,以及將資源聚焦于高價值車型,產品毛利率穩步提升,自主產品盈利能力穩步增強。
幾家歡喜幾家愁。有車企業績飛升,也有車企成績欠佳。今年一季度,上海突發的疫情使得包括上汽集團在內的上海車企都出現了生產及銷售暫停的情況,這也使得上汽集團一季度業績受到了一定影響,營收及凈利均出現下滑。
上汽集團方面表示,公司在配合緊急建設及運營多個長三角重要物資應急保供中轉站,打通長三角區域貨運“血管”,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物資跨區域互聯等工作。目前,上汽集團旗下上汽乘用車、上汽大眾、上汽通用、聯合電子、安吉物流等多家整車、零部件和物流企業,已經完成在人員保障、供應鏈保障、物流保障、封閉生產管理和防疫措施等重點領域的復工復產壓力測試,逐步恢復有序生產,將有力推動長三角地區汽車產業鏈全面復蘇。
江淮汽車和北京汽車也出現了營收、凈利的雙降,其中江淮汽車凈利潤虧損2.9億元,同比降幅達到253.45%。對此,江淮汽車方面稱,受疫情、芯片短缺影響,江淮汽車一季度銷量下降;芯片、電池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成本上漲,主營業務毛利減少。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江淮汽車累計銷售新車約12.94萬輛,同比下降11.67%。
此外,理想汽車、小康股份、北汽藍谷也出現了凈利的虧損。其中,小康股份和北汽藍谷由于加大產品研發投入、營銷渠道建設費及銷售服務費增加、營銷費用大幅增長等原因,在實現營收增長甚至翻倍的情況下,虧損繼續加大。
制圖:每經記者 裴健如
今年一季度,商用車企業整體表現不佳。記者統計的9家商用車企業中,僅金龍汽車一家實現營收凈利雙增且凈利為正;中通客車雖實現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長卻仍面臨虧損;有7家車企凈利潤出現大幅下滑。
具體來看,一季度,金龍汽車實現營業收入29.32億元,同比增長9.0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87.66萬元,同比增長16.47%。金龍汽車方面表示,凈利潤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提升及大中客銷量及收入增加使得毛利率同比上升。數據顯示,1~3月,金龍汽車累計銷售客車9390輛,同比下降4.00%,但大型客車累計銷量為2160輛,同比增長12.50%。
凈利下滑的商用車企中,亞星客車由去年同期盈利113.94萬變為虧損4364.16萬元,安凱客車虧損幅度擴大超一倍至3999.3萬元。
對于營收和凈利下滑的原因,福田汽車方面表示,本報告期商用車產品銷量同比下降30.79%,合、聯營企業投資收益同比減少,導致歸母凈利同比減少2.35億元。江鈴汽車方面則稱,公司凈利潤下降主要是銷量下降及芯片、原材料成本上漲所致。
制圖:每經記者 裴健如
產業鏈相關企業中,動力電池相關上市公司增收卻不增利。其中,寧德時代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出現同比下滑,降幅為23.62%。此外,欣旺達、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上市企業也都在營收大幅增長的情況下遭遇凈利潤的下滑,僅贛鋒鋰業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大幅增長。
對于“增收不增利”的原因,寧德時代董事會秘書蔣理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因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幅度較大,客戶端價格傳導相對謹慎,疊加一季度銷量因季節性因素環比下降,導致一季度業績受到一定影響。
國盛證券分析認為,產業鏈上游的鋰、鈷、鎳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電池成本急速上升,且向下價格傳導具有一定滯后性。上述因素,則是導致寧德時代一季度毛利率承壓,利潤環比下滑的重要推手。
4月乘用車銷量遭遇“倒春寒”,比亞迪奪冠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車企在一季度遭遇的寒意,進入4月后并未改善,甚至進一步加劇。
根據乘聯會最新數據,1~4月,國內乘用車累計零售為595.7萬輛,較上年同期減少了80萬輛,同比降幅達11.9%。其中,4月國內乘用車零售量同比下降最為明顯,約為57萬輛。一路扶搖直上的新能源汽車也受到影響,4月零售銷量為28.2萬輛,同比增長78.4%,環比下降36.5%;批發銷量為28萬輛,同比增長50.1%,環比下降38.5%。
在此背景下,各車企公布的4月銷量數據中,下滑成了主要特點。在記者統計的十余家上市車企中,僅比亞迪4月銷量實現了同比和環比的雙增長,完成約10.6萬輛,同比增長134.3%。這也使得比亞迪在乘聯會發布的4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廠商排名中,超越一汽-大眾(8.1萬輛)奪得榜首之位。
受疫情影響曾多次暫停生產的特斯拉,4月交付量僅為1512輛。作為對比,今年3月,特斯拉中國的銷量約為6.52萬輛!疤厮估闹睜I模式讓車輛從生產線直接被送到用戶手中。4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受到疫情沖擊,生產端直接影響了交付端!碧厮估矫娼忉尫Q。
制圖:每經記者 裴健如
特斯拉之外,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安汽車、長城汽車、東風集團、吉利汽車、江淮汽車等均遭遇了4月銷量的同比和環比高兩位數降幅。同時,“蔚小理”(蔚來、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的4月銷量損失也較為嚴重。
“理想汽車的零部件供應商超過80%分布在長三角地區,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位于上海、江蘇昆山,部分供應商無法供貨,有些供應商甚至完全停工、停運,導致現有零部件庫存消化后無法繼續維持生產。這對理想汽車4月的生產造成很大影響,導致部分用戶的新車交付延期!崩硐肫嚶摵蟿撌既思婵偛蒙騺嗛忉尫Q。
沈亞楠表示:“理想汽車二季度業績指引基于當前長三角地區疫情有所緩解的情況,但是困難仍然非常嚴峻,有很多供應商沒辦法迅速復工復產,綜合來看有積極的跡象,但仍然有風險,F在理想汽車在手訂單是足夠的,目前最大的風險是供應商的生產狀況!
拉動消費是搶回損失的關鍵
對于車市5月的展望,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目前國內疫情高點已過,復工復產循序漸進,支持政策加速落地。長春的汽車制造能力在5月快速滿血復活。上海部分企業4月中下旬開始的復工復產逐漸推進,5月供給面臨逐步改善的狀態,將盡快滿足產業鏈的正常供給需求。目前汽車產業鏈企業逐漸從“救火式”應急反應,轉變為常態化的高韌性供應鏈管理。3-4月延遲消費需求應該有一定的釋放,有利于5月的零售逐步恢復,“五一”第一周訂單和交車量環比4月有明顯改善,但是同比去年“五一”有30%以上的同比下降,市場復蘇壓力較大。疊加北京、鄭州等地疫情反復,防疫政策嚴格,5月國內車市銷量同比去年預計仍有較大幅度負增長。
乘聯會方面認為,今年前4個月,全國乘用車國內零售市場銷量損失較大,拉動消費是搶回損失的關鍵。受到疫情管控的細致深化管理,目前的汽車消費環境壓力較大。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近期全國有兩成以上的汽車經銷商有閉店現象。部分經銷商面臨嚴峻的閉店等措施調控,部分消費者表現出消費收縮的冬眠心態,增強消費信心需要共同努力。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付炳鋒表示,當前,穩增長的關鍵是暢通汽車供應鏈和物流運輸,加快激活消費市場。中汽協呼吁,有條件的地區盡快推出相關政策,共同促進汽車市場消費。
事實上,近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刺激汽車消費的舉措密集出臺。例如,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提出,“鞏固拓展重點領域消費,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家電下鄉,推動品牌消費、品質消費進農村!
此后,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進一步促進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包括鼓勵汽車消費、推動家電消費、發放消費券等。5~6月期間,在原有基礎上,廣州增加3萬個購車指標、深圳增加1萬個購車指標,且各地不得出臺限制汽車購買的措施。
沈陽市商務局、市財政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汽車消費的實施意見》明確,在全市推出九項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其中一項措施是,沈陽市政府投入資金1億元,面向在沈購車的個人消費者(戶籍不限)發放汽車消費補貼。個人消費者在沈陽市汽車銷售企業購買非營運新車可向政府申領汽車消費補貼。
汕頭市商務局5月7日發布的《汕頭市2022年促進汽車消費補貼活動公告》稱,自2022年5月8日至6月30日,對銷售10萬元(人民幣,含稅價)及以上“國六”標準輕型汽車和新能源輕型汽車,每臺車給予5000元資金補助;上述汽車補貼總額限定為500萬元,按照誰先申報,誰先獲得補助的原則,額滿即止。
此外,天津、?、晉中、南昌、晉江等地也均設置了購車補貼或消費券,以促進汽車消費。
華創證券研報指出,隨著疫情后復工復產以及物流重啟工作推進,預計國內車市5月零售和批發數據都將得到明顯恢復,并且在樂觀情形下,行業零售與生產的缺量有望在6月前補回,悲觀情形下為8月,下半年國內車市有望獲得大幅正增長。